当前位置: 首页 > 安全管理 > 安全教育 > 正文

安全教育

交通事故处置及急救常识

时间:2011-03-04 03:13  点击:

一、交通参与人自救常识

1、发生事故时自救准则

(1)发生交通事故时要保持头脑清醒,要镇定。应迅速辩明情况,寻找应付的办法。

(2)撞击事故时在撞击关的短暂时间内发现险情,就应迅速握紧扶手、 椅背,同时两腿微变用力向前蹬地。这样,可减缓身体向前的冲击速度,从而降低受伤害的程度。

(3)如果意外事件发生得特别突然,那么就应迅速抱住头部,并缩身成球形,以减轻头部、胸部受到的冲击。

(4)如果你乘的车不幸翻倒,切记不要死抓住某个部位,只有抱头缩身,才是上策。

2常用交通工具发生事故自救方法

(1)车辆遇险时,乘客要尽量使身体固定,全身肌肉保持紧张状态。若遇翻车或坠车,应迅速蹲下身体,紧紧抓住前排座位的椅脚,身体尽量固定在两排座位之间,随车翻转。车辆在行驶中发生事故时,乘客不要盲目跳车,应在车辆停下后再陆续撤离。

(2)轮船发生火灾时,乘客应听从指挥向上风方向有序撤离。撤离时可用湿毛巾捂住口鼻,尽量弯腰快跑。当需要弃船时,应立即穿好救生衣,按各船舱中的紧急撤离图示方向离船。弃船后尽快远离船舶,防止下沉的船舶造成漩涡把人卷入。

(3)遭遇地铁火灾时,首先要有逃生意识。乘客要熟记疏散通道安全出口的位置。火灾的烟雾和毒气会令人窒息,不要做深呼吸,可用随身携带的手帕、口罩等捂住口鼻。逃生时,若火势不大应采取低姿势前进,尽量避免匍匐前进,以免贻误逃生时机。身上着火时,千万不要奔跑,可就地打滚或用厚重衣物压灭火苗。在逃生过程中要听从地铁工作人员的指挥和引导疏散,决不能盲目乱窜,已逃离地下建筑的人员不得再返回地下。万一疏散通道被大火阻断,应尽量想办法延长生存时间,等待消防队员前来救援。

(4)飞机发生颠簸时,应立即系好安全带,遇到紧急情况时,还应双手用力抓住前排座椅,身体紧紧压在椅子上,尽量弯下身体,低下头,防止受伤。

二、            车辆驾驶员处置、自救常识

一旦遇有事故发生,当迎面碰撞的主要方位不在司机一侧时,司机应手臂紧握方向盘,两腿向前踏直,身体后倾,保持身体平衡。

1、车辆落水:先深呼吸再开车门

汽车翻进河里,若水较浅,不能淹没全车时,应待汽车稳定以后,再设法从安全的出处离开车辆。若水较深时,先不要急于打开车门和车窗玻璃,因为这时车门是难以打开的。此时,车厢内的氧气可供司机和乘客维持5至10分钟,先将头部保持在水面上,同时深吸一口气,再迅速用力推开车门或打碎玻璃逃生。若车辆没有完全下沉,有天窗的话可以先敲碎天窗,再从天窗逃出来。

如果岸边无人救护,掉到水里的人应尽量采用仰卧位、身体挺直、头部向后,这样可使口、鼻露出水面,继续呼吸,如果是公共汽车或载有儿童的车辆,可手牵着手、牵着衣服、牵着脚,形成人链,一起脱离汽车逃出水面。

2、汽车翻车:脚钩踏板随车翻转

当驾驶员感到车辆不可避免地要倾翻时,应紧紧抓住方向盘,两脚钩住踏板,使身体固定,随车体翻转。如果车辆侧翻在路沟、山崖边上的时候,应判断车辆是否还会继续往下翻滚。在不能判明的情况下,应维持车内秩序,让靠近悬崖外侧的人先下,从外到里依次离开。否则,车辆产生重心偏离,会造成继续往下翻滚。

如果车辆向深沟翻滚,所有人员应迅速趴到座椅上,抓住车内的固定物,稳住身体,避免身体在车内滚动而受伤。翻车时,不可顺着翻车的方向跳出车外,防止跳车时被车体压伤,而应向车辆翻转的相反方向跳跃。若在车中感到将被抛出车外时,应在被抛出车外的瞬间,猛蹬双腿,增加向外抛出的力量,以增大离开危险区的距离。落地时,应双手抱头顺势向惯性的方向滚动或跑开一段距离,避免遭受二次损伤。

车辆在行驶中一旦刹车失灵,乘客绝不能盲目跳车。因为驾驶员会减挡降低车速,如减挡失败,驾驶员应将车辆开到靠近山体的一边去,必要时用车体侧面与山体刮撞,所以,乘客应该抓紧车内的固定物,以减轻对人体的伤害。

3、意外失火:破窗脱身打滚灭火

行车途中汽车突然起火,驾驶员应立即熄火、切断油和电源,关闭百叶窗和点火开关后,立即设法组织车内人员离开车体。若因车辆碰撞变形、车门无法打开时,可从前后挡风玻璃或车窗处脱身。

当人身已经着火时,应采取向水源处滚动的姿势,边滚动边脱去身上的衣服,注意保护好露在外面的皮肤和头发。不要张嘴深呼吸或高声呼喊,以免烟火灼伤上呼吸道。离开汽车后,不要着急脱掉粘在烧伤皮肤上的衣服,大面积的烧伤可用干净的布单或毛巾包扎,如有可能尽量多喝水或饮料。与此同时,没受伤的人员要尽快用灭火器、沙土、衣物或篷布蒙盖,使车辆灭火,但切忌用水扑救。

4、迎面碰撞:两腿踏直身体后倾

交通事故中的迎面碰撞,受到致命危险的主要是驾驶员。一旦遇有事故发生,当迎面碰撞的主要方位不在驾驶员一侧时,驾驶员应用手臂紧握方向盘,两腿向前踏直,身体后倾,保持身体平衡,以免在车辆撞击的一瞬间,头撞到挡风玻璃上而受伤。如果迎面碰撞的主要方位在临近驾驶员座位或者撞击力度大时,驾驶员应迅速躲离方向盘,将两脚抬起,以免受到挤压而受伤。

三、            发生事故后互助自救

现场救护的基本顺序是先呼救,再抢救。先抢救人员,后抢救财物。遇伤员被挤压、夹嵌在事故车辆内时,不要生拉硬拖,应用机械拉开或切开车辆再救出伤员。

事故发生后,应在第一时间拨打救援电话。同时,对受伤人员实施现场救护。

1、交通事故常见的伤势及救护方法

(1)症状之一:胸部剧痛、呼吸困难怀疑伤情:肋骨骨折刺伤肺部

在车祸中,撞击是驾驶员最易受到的伤害。被方向盘撞到胸部后,如果伤者感觉到剧痛和呼吸困难,应该怀疑肋骨发生骨折。如果碎骨进入肺叶,刺破肺泡,可能形成血气胸,引起肺栓塞,甚至导致死亡。如果车速过快、撞击力量过大,在撞车的瞬间,收紧的安全带也可能造成肋骨骨折。

如果怀疑骨折,伤者千万不要贸然移动身体。最好打手机求救或者呼喊请别人帮助。

(2)症状之二:腹部疼痛怀疑伤情:肝脾破裂大出血

大多数小客车的方向盘比较靠下,发生撞击时,肝脏和脾脏等器官最易受到伤害。假如肝脾破裂,发生大出血时会有腹痛出现。但这种疼痛并非难以忍受,很多伤者的神智仍会清醒。

伤者要判断呆在车里是否安全,如果车子有起火等隐患,则要缓慢地离开车。但最好不要长距离走动,同时动作要缓慢。等候急救车的时候也不要随意走动。

(3)症状之三:出血怀疑伤情:外伤

撞击或其他原因可能会使司机的头颈部或胸部受外伤。颈部的血管是最重要的部分,最好先检查颈部是否出血。

在大量出血时最好能用毛巾或其他替代品暂时包扎,以免失血过多。等到医务人员到来后再用三角巾等仔细处理伤口。在车上放上毛巾等物品,在紧急情况下会派上大用场。

(4)症状之四: 肢体疼痛,肿胀畸形怀疑伤情:骨折

骨折后最忌讳自己乱动或是被别人错误包扎。骨折后的每一次移动都有可能对以后的恢复造成损害。搬动伤者前一定要确定伤肢不会发生相对移动,否则血管和神经都可能在搬动时受到伤害。如果请别人帮助包扎伤肢,最好找木板或是较直、有一定粗度的树枝,同时用三根固定带将两至三块木板在伤肢的上中下三个部位横向绑扎结实。

(5)症状之五:脖子疼怀疑伤情:颈椎错位

车祸中,副驾驶座位乘员容易发生颈部损伤。如果感觉自己的颈椎或腰椎受到了冲击,应坚持请专业医护人员搬动,否则很有可能形成永久性的伤害,甚至瘫痪。

在搬动颈部损伤病人的时候,医务人员要非常小心,要在有硬板担架的情况下用平铲的方式才能搬动,还要用颈托等固定。

如果是行人和骑车人被撞,头部直接撞到地上,很有可能出现脑出血;伤者也可能会昏迷、呕吐;此外,骨折的概率也很大。

遇到这样的情况,如果自己没把握就不要乱动,可在原地等急救中心的医务人员来处理。司机可在车上备几样急救物品以防不测之需。

2交通事故后5条错误自救方法

(1)错误方法一:不洁物品捂伤口

在发生创伤时,很多人会因为慌乱,随便拿东西捂在伤口上,比如撕下座套、衣服等。

这很可能导致二次感染,是很危险的,尤其是在出现大伤口或者动脉破损的时候。在此情况下,一定要采用卫生的东西处理。

(2)错误方法二:移动骨折伤员

在有人出现骨折时,不要轻易搬动伤员,尤其是在颈椎骨折时。否则可能会导致瘫痪甚至生命危险。应该在急救之后等待医务人员前来处理。

正确的做法应该是:

①对于普通的伤员,应尽量在原地安置好,用绷带固定住受伤部位,防止来回挪动造成的再损伤,等待救援。

②重伤员必须从车内搬动、移出时,首先应放置颈托,或进行颈部固定,以防颈椎错位、损伤脊髓,导致高位截瘫。无颈托时,可用硬纸板、硬橡皮、厚的帆布,仿照颈托,剪成前后两片,用布条包扎固定。

③对昏倒在座椅上的伤员,安放颈托后,可以将其颈部及躯干一并固定在靠背上。如果一定要搬出,应拆卸座椅,与伤员一起搬出。

④对抛离座位的危重、昏迷伤员,应原地放置颈托,包扎伤口。如果要搬动,应由数人按脊柱损伤的原则,轻柔地将腰臀部托住,平放在木板或担架上。搬运者用力要整齐一致。

(3)错误方法三:拔出刺入身体的物品

当有物体刺入体腔或肢体时,不要将其拔出。因为有时戳入的物体正好刺破血管,物体能够暂时起填塞止血作用,而一旦现场拔除,可能会招致大出血而来不及抢救。

应该保留刺入物靠近体表的一段,并用消毒棉花对周围的伤口进行涂抹。

(4)错误方法四:堵耳鼻溢液

如有颅骨骨折时,应将伤员平放,头稍垫高。如果有耳鼻溢液,千万不可以加压填塞,应尽快送往医院进一步处理。

(5)错误方法五:普通车运重伤员

一般情况下,不要现场拦截普通车辆护送危重人员立即去医院,否则可能会由于一般车辆缺乏特殊的抢救设备,且伤员多半处于不恰当的体位而导致伤势加重,增加抢救的难度。

© 2022 浙江长征职业技术学院保卫处

地址:杭州市西湖区小和山高教园区留和路525号

浙公网安备 33010602011524号浙ICP备11027291号